魚全身像裹上米粉怎麼辦 早發現早治療

觀賞魚 2022年12月04日

  魚全身像裹上米粉怎麼辦,卵鞭蟲,也稱嗜酸性卵甲藻。患卵鞭蟲病魚少動,擠成一團,全身“塗白粉”.不定位潰瘍爛蝕、落鰭。海水魚也常患卵鞭蟲病.但病原並不同種,稱澱粉卵渦鞭蟲病。同時養過海水魚和淡水魚者.準會發現卯鞭蟲只在淡水中肆虐,而澱粉卵渦鞭蟲卻只在海水和半鹹水中作怪。

  (1)淡水卵鞭蟲病。又叫打粉病.魚全身如裹上一層米粉。 “粉”下多血點。至今該病尚未找到特效藥,死亡率可高達100%,尤其是幼小魚患此病就更慘。因該病流行水溫偏高,多在22-32℃的水溫中暴發.所以贛、粵、閩等省的淡水魚(包括金魚)常遭禍害.殃及這些地區的淡水觀賞魚。該種病傳染性幾乎為所有魚病傳染性之首。一滴帶病原的水即可使整缸魚發病,甚至可能連蚊子也能在臨近的水體中傳播該病。能夠殺滅卵鞭蟲的藥,在同樣濃度下魚也無法忍受.而22~32℃正是一般熱帶魚的正常水溫。卵胎生魚(孔雀魚、黑瑪麗魚少患該病.且患該病死亡率稍低)、脂鯉科魚對該病似有一定的抵抗力。麗魚科魚等患病後雖可把水溫調到20℃之下.但魚身上的“米粉”經久尚在:兩個里期之內再提高水溫,該病又重新開始。水溫低,卵鞭蟲只是停滯生長而已,不會死亡。

  如果都不用藥(實際上用藥也於事無補),聽其自然,則長2厘米以下的稚魚一般全死。長2厘米以上的幼小魚,魚體愈大,死亡率愈低。中魚死亡率有較大差別,多為30%一60%(麗魚科fll.);成負死亡率為0-50%(七彩神仙魚、菠蘿魚等)。為什麼有些魚死了,有些魚卻能捱過此疫呢?結論是體壯且皮膚“不嫩”、耐粗放的魚(與品種關係不大.與飼養的方法和環境因素關係較大,如光照正常、流水較快的發病輕).易於康復,死亡率低。此病往往總是橫行了半個月之後(潛伏期為2-3天),很快“鳴金收兵、偃旗息鼓”。可能原因一是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裡.魚獲得了暫時免疫力;二是魚患病以後吃得少或不吃食,雖然水中有魚皮膚壞死組織脫落等.但水的pH總體還是上升的。如七彩神仙魚原來飼養水中的分泌物極多,水的pH在6.5以下;此時卻因少投餵或不投餵,又多對水,水的pH已近於7,這對卵鞭蟲是不大有利的。因為卵鞭蟲嗜酸性。這樣就得到了對付該病的辦法:加強物理過濾,勤洗過濾棉或過濾的第一道泡沫料,增加對水量,使pH略為升高。還可以使水體碳酸氫鈉的濃度緩慢地增加,最多可達0.3%。石灰能使矽膠軟化,非矽膠黏成的玻璃缸可用少量石灰調高pH至7-7.5。臨時(3小時之內)增加沸石、活性炭等,以吸附卵鞭蟲及游泳子體。對於耐鹽的魚,可提高水的含鹽量,或可治愈。

  (2)海水澱粉卵渦鞭蟲病。又叫海水魚大白點病。該病能危害大幾十種海水和半鹹水魚類,尤其是水體小、水質氮素含量超標的人工缸池養殖水體(因有益微生物嚴重受損)。流行水溫為23~27℃。出現症狀後的3天左右,死亡率高的可達100%。澱粉卵渦鞭蟲可以浸入到魚的任何部位,包括口、鰓、眼、鰭。病魚往往因口、鰓腫脹而老張粉嘴和鰓.呼吸困難,無力地停於水面附近、浮頭、噴水,欲得到氧氣而把嘴和頭過分出露於水面,為本病之特徵症狀。

  該病固然可怕,但只要早發現早治療,就不會有大損失。

  發現此病後可立即做以下幾件事:

  ①調高水溫(稍高於27℃)或調低水溫(稍低於23℃)。

  ②加強生化過濾與對水等,以降低水中過高的氨和亞硝酸鹽含量,暫停投餌(不管會不會吃食)。

  ③立即按水的容積稱取銅鹽。一般川硫酸銅(5結晶水,藍色品塊),按0.8-1毫克/升或0.8-1克/米3(相當0.8-1克/1噸海水)投藥。藥量,一般水中雜物少的取下限.雜物多或複雜的取上限。治病多在暫養缸中進行,如為大水體只好全池用藥,用量為0.7-0.8克1米3,幾天后清去池底不溶性銅鹽。

  還可以配製10毫克/升的鹽酸吖定黃進行藥浴。藥浴時問為2-12小時,每日1次,直到病情好轉為止。

  ④淡水浴,每次2-5分鐘,一日數次.直到病情好轉為止,

我來說兩句
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
Powered By Z-BlogPHP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