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麼繁殖卵胎生鱂魚,卵胎生鱂魚的繁殖比較容易,即使無意繁殖仔魚,養在魚缸中的卵胎生鱔魚也能自行繁殖出仔魚,甚至還能成長再繁殖。但這一類現像也不是很普遍,也就是說要有某些條件才行。什麼條件呢?一是水中溶氧要比較高,溶氧太低對剛產出、鰾中還未充滿氣體的仔魚來說是很不利的,經常是還未能漂浮於水中就窒息而死。二是缸中要有足以讓仔魚很好隱蔽起來的物體。最常見、最有作用的要數相對結實的水草,大魚鑽不進去而小魚則可在其間穿梭、活動自如。三是缸中不能有嗜食仔魚的魚類存在。其實,雌性大紅劍魚、月光魚、孔雀魚等也都會吃仔魚,尤其嗜食紅眼的黃色和淺色的仔魚(雄魚一般不吞食仔魚),甚至自己產的仔魚也吃,但吃的凶狠程度和數量不如“職業殺手”和“半職業殺手”,如一線班車魚(黃金鱔魚)、射水魚、叉尾鬥魚、藍寶石魚等麗魚,以及長大後專吃魚及小魚者(如小地圖魚、小花老虎魚、小皇冠三間魚、小皇冠六間魚等)。四是要供給仔魚適口餌料,如水蚤、草履蟲、小孑孓等,或者有較細小的仔幼魚乾餌料、薄片餌料等,仔魚才會長大。五是水質條件要比較好,最忌水腐敗而細菌多,水質不好時最易死亡的就是那些剛出生不久昀仔魚。
從技術層面說,讓仔魚存活下來,有如下幾種方法。
(1)隔離法。具體做法是:
①把臨產的雌魚(如前1天雌魚腹部很大,肛門下垂,今天明顯地又大了許多,且老是躲在無魚、少魚處或水草叢中,據此可判斷該只魚即將產仔),移人一小缸。產後把大魚移回原缸,小魚送到“幼兒園”。如果雌魚量多,只要有空,上法仍可用。如可以多準備一些小小缸。有人用直徑8-10厘米的廣口瓶,1瓶裝1只臨產雌孔雀,也能解決問題。
②用1個密孔塑料籃子(塑料籃子能漂浮在水面上),如水果籃,把多只臨產雌卵胎生魚移人籃子內,上面加個網蓋(不讓雌魚跳出塑料籃),這樣雌魚所產下的仔魚穿過籃孔而較深地沉入缸底部,就不會被雌魚吞吃。當然,因仔魚在缸底,所以為使下層水氧氣多,應該選擇充氣而不用潛水泵過濾增氧(以免把仔魚吸進泵口)。
③用孔徑為0.4588-0.263厘米的長方形不銹鋼絲網(4-7目),捲成一圈,形狀如圓柱形,但兩頭“無底”。把這圓柱直立於缸底上,把臨產的雌卵胎生魚(數尾)移入這圓柱內。仔魚出生後將幾乎都鑽出圓柱“圍欄”,最後把產後(腹部已癟的)雌魚移走(也可再移入未產仔的雌魚)。用上述方法都可得到滿缸的仔魚(只要有比較多的雌魚)。
(2)可以利用卵生魚產卵缸裡的設備,但要把原撐於近缸底(1-2厘米)的尼龍等網往上移10-20厘米,這樣“媽媽們高高在上”, “寶寶們乖乖在下”, “寶寶”受到了網的保護。
(3)在1個足夠大的魚缸(如1個中型缸只養20只左右卵胎生魚大魚),密植水草,最好讓莫絲等草覆蓋在1個大沉木上。沉木的一部分接近水面,形成“淺水區”,大魚難游進去,於是就成為小魚們的避難所。如果水不那麼淺,則臨產雌魚一般總會發現這塊“寶地”,它們會呆在其間產完仔休息後才離去。鰾中未充滿氣體的仔魚也會“乖乖”地躲在此間半天或近1天,然後仍在附近與大魚“捉迷藏”。隨著仔魚的成長,它們才敢遠離這個“根據地”——只要體長增加到1厘米以上,它們一般不懼怕大魚的欺奐,遇見有不懷好意的(如大嘴逼近),便逃之天天。
我來說兩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