鸚鵡魚體外寄生蟲怎麼治 做好預防的工作

觀賞魚 2022年10月08日

  鸚鵡魚體外寄生蟲怎麼治,引起鸚鵡魚體外有寄生蟲的原因有很多種,相對來說鸚鵡魚體外寄生蟲要比體內寄生蟲好治療,因為體外寄生蟲能更容易被發現,能進行及時的治療。那鸚鵡魚體外寄生蟲用什麼藥治療呢?

  鸚鵡魚外寄病因:

  一般鸚鵡魚外寄都是由各種肉眼看不到的寄生蟲引起,包括錨頭鳋、魚蝨或卵圓蟲等。當鸚鵡魚抵抗力下降或因養殖操作不當,造成體表損傷時,寄生蟲便會趁機侵入魚體使鸚鵡魚感染此病疾病。

  鸚鵡魚外寄種類及症狀:

  (1)隱鞭蟲病:鰓隱鞭蟲或顫動隱鞭蟲寄生於魚鰓,臨床可見魚體變黑,鰓絲鮮紅,有許多灰白色粘液。寄生於魚體表,魚身體瘦弱。

  (2)口絲蟲病:病魚初期無明顯症狀,病情嚴重時體色變黑,明顯消瘦,游動緩慢,呼吸困難,鰓和皮膚覆蓋一層灰白色粘液。鰓絲呈淡紅色或皮膚充血發炎,魚鱗易脫落。

  (3)車輪蟲病:車輪蟲侵襲魚體和鰓,吸取組織細胞作營養,使幼魚的皮膚和鰓組織遭到嚴重損傷。病魚表現體弱消瘦、離群獨遊、減食、行動緩慢,嚴重時可導致魚死亡。

  (4)魚鲺病:病魚體表可見臭蟲狀或米粒狀大蟲體,魚頭部有紅斑點,魚體呈淡綠色,不安,群集水面作跳躍急遊行動。

  (5)中華鳋病: 肉眼可見鰓絲末端掛著象蠅蛆一樣的小蟲,病魚不安,在水中跳躍,有時魚尾豎直露出水面。

  (6)斜管蟲病:斜管蟲侵入魚的皮膚或鰓組織,受侵害處分泌大量白色粘液,似有一層淡藍色薄膜。病魚減食,消瘦,呼吸困難,漂游水面。

  (7)球蟲病:病魚外表無明顯病狀,僅是食慾不振。解剖腸道可見腸道內壁有灰白色小結節,結節周圍潰爛或腸穿孔。

  (8)小瓜蟲病:病魚體表、鰭條及鰓部可見許多白色小點。魚體消瘦,游動遲緩,浮於水面。

  (9)舌杯蟲病:病魚無明顯症狀,僅是行動緩慢,魚體消瘦、變黑,離群獨遊。

  (10)吸管蟲病:病魚厭食,消瘦,體表蒼白,鰓絲鮮紅並有大量灰白色粘液。被蟲體寄生的鰓或皮膚形成凹陷,魚有特殊腥臭味,呼吸困難,獨遊於水面。

  (11)錨頭鳋病:病魚體表可見灰白色錨頭鳋,被侵襲處組織紅腫發炎,病魚不安,常在水面跳躍,離群獨遊。

  (12)魚怪病:病原為日本魚怪蟲,主要危害鯽魚和雅魚。病魚消瘦,性腺發育不良。肉眼可見魚的胸鰭基部附近有一小洞,洞內有魚怪蟲體。

  (13)瘋狂病:病魚消瘦,尾巴上翹,腦顱腫大呈蒼白色,解剖腦顱可見顱腔內有白色胞囊。病魚行動異常,在水中旋轉狂遊或跳躍。

  (14)粘孢子蟲病:鯉碘泡蟲常寄生在鯉、鯽、鯪身上,形成灰白色點狀或瘤狀胞囊。鱗片下出現胞囊。

  (15)指環蟲病:病魚頭部腫大,鰓瓣呈蒼白色,並有大量粘液,鰓浮腫張開,呼吸困難,魚體消瘦,游動緩慢。

  (16)棘頭蟲病:病魚體表發黑,消瘦,離群獨遊池邊,剖其腹腔可見腸壁有點狀小包,腸道輕度充血。

  (17)粘孢子蟲病:肉眼可見魚鰓上有許多灰白點或瘤狀的胞囊,鰓組織受損,呼吸困難。對鰱、鳙、鯉、鯽、鯪等幼魚危害較大。

  (18)毛細線蟲病:病魚消瘦發黑。解剖魚體可見腸壁呈機械性損傷,致使細菌侵入而引起發炎,肉眼可見到腸內有白色線狀蟲體。

  (19)鉤介幼蟲病:病魚腦部充血,嘴圈發白,肉眼可見嘴部、鰭、鰓上有米色小點狀鉤介幼蟲,病魚體瘦,色淡或呈灰白色,離群獨遊。

  (20)血居吸蟲病:病魚腹部明顯腫大,豎鱗,眼突出,眼窩積水。剖開腹部,可見腹腔積有大量紅積水,腸道有輕度水腫。病魚獨游水面,呈“浮頭”現象。

  (21)三代蟲病:病魚體表有一層灰白色粘液膜,失去原有皮膚光澤,魚體消瘦,呼吸困難。

  (22)白內障病:蟲體侵入眼球,導致眼球充血或突出,後期眼球混濁,呈乳白色,失明。

  (23)九江頭槽絛蟲病:病魚腹部腫大,解剖魚體肉眼可見腹腔內寄生白色蟲體,嚴重時,腸前端膨大,出現炎症,造成腸道阻塞,惡性貧血。病魚瘦弱,浮游水面不吃食,口張開呈不安狀。

  (24)舌形絛蟲病:病魚腹部腫大,輕壓感覺有硬塊,魚體瘦弱,漂浮於水面,游動緩慢。解剖魚腹,可見腹腔內有白色帶狀蟲體。

  鸚鵡魚外寄治療:

  單獨取一容器,用0.5ppm的敵百蟲溶液浸泡病魚30分鐘左右,每天一次,直至鸚鵡魚外寄病情好轉為止。

  想要避免鸚鵡魚外寄的出現,除管理好水質意外,還有註意餵食和新魚的挑選,避免將由病的魚放入自己的大缸內。

我來說兩句
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
Powered By Z-BlogPHP.